欢迎来到河南经济网官方网站!
第三组广告
发布日期:2016-10-08|来源:|责任编辑:ceshi
今年洛阳市将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2015年,我市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预计突破50亿斤;农业调结构迈开步伐,压缩旱地玉米种植面积44万亩;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加速释放,签订农业合作项目205个,总投资2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70元……

农业发展的优异成绩,为全市战胜各种困难增添了底气,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委十届十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做大做强。

谋定而后动。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承载着农民小康梦想的现代农业也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

“腾笼换鸟”,调整种植结构

灾年减产又减收、丰年增产不增效,这是洛阳旱作农业的典型特征。这里,不妨听听老高和老刘的故事——

去年秋收,伊川县彭婆镇种植大户高现刚的30亩玉米,在前三年连续遭遇旱情减产之后喜获丰收,亩产1300斤。但他高兴不起来——玉米价格下降约三成,每亩少卖三四百元。

相比之下,宜阳县韩城镇职业农民刘脑志的500亩旱地谷子,卖了个好价钱。按照亩产500斤计算,毛收入60多万元。

同样是丰收年,但老高和老刘效益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

如何既稳粮保安全,又增效调结构?2015年,我市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粮田建设的同时,实施旱地“腾笼换鸟”工程,实现了保粮和增效的双赢。

据统计,去年,我市新建高标准粮田8.2万亩,总规模近40万亩,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预计突破50亿斤。高标准粮田,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农业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空间。去年,我市压缩旱地玉米种植面积44万亩,改种谷子、中药材、牡丹、林果等经济作物,亩均较玉米增收420元。

“实践证明,靠建设高标准粮田抓粮食、靠调整农业结构抓效益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表示,今年,我市将继续在稳粮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杂粮种植,推动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产业融合,提升供需水平

放眼全局,在粮食丰产丰收、农业稳定发展背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日趋凸显: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农产品规模数量和质量安全的矛盾突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求农业供给数量充足,而且要求品种和质量契合市场和消费者需要。”市委农工委副书记智万一表示,如果说旱地“腾笼换鸟”,解决了农产品源头供应问题,那么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其中,涵盖了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业品牌化等方面。

用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我们来看看一朵牡丹花的“嬗变”?

牡丹花茶、牡丹籽油、牡丹化妆品、牡丹工艺品……近年,我市用工业理念发展牡丹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市场供给,综合产值达13亿元,而且未来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不难看出,在产业融合模式下,农业通过规模经营、加工转化、设施完善等举措,不仅有效实现了“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而且引领了新的消费需求。

今年,我市将围绕发展新理念,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都市生态农业提升工程,推进农业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开放合作,激发农业活力

近年,伴随着农业领域开放招商、参展办会步伐的加快,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宽,产业发展呈现出融资多元化、产品品牌化等特点。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依然较低;农业产业化企业始终徘徊在“小、散、软”状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联结机制仍有待加强……

“问题症结在于缺乏真正的‘龙头’带动。”归宝辰毫不讳言。目前,我市已与协鑫、京东、华大基因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必须持续紧盯项目落地,形成辐射效应。今年,我市还计划新签约农业项目100个以上,签约资金100亿元以上,持续引领农业调结构、转方式。

当前,在农村,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随着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大批谙熟市场规律的农民返乡。“他们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培育对象。”市农民大学负责人张鹏飞说。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让广阔农村大有可为。今年,我市也将谋划一批“互联网+农村”电商应用项目,帮助农民创业就业,激发农业农村活力。(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 徐公成)

分享到:

    高端访谈

    热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