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河南经济网官方网站!
第三组广告
发布日期:2024-05-24|来源:河南经济网|责任编辑:晓飞
“文化愚公” 挖“山”不止

记河南省平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 张耀征

他埋头案牍、皓首穷经,在浩繁的史册典籍中潜心探索驻马店天中文化的历史经纬;他不辞辛苦、走访遍寻,在广袤的家乡土地上深入发掘流光闪耀的历史遗存;他补偏救弊、正本清源,对古今存在争议的相关历史公案作出最终定论;他承前启后、守正创新,在以车舆文化、太任文化为鲜明地方特色的平舆历史文化和涉及炎黄文化、中原文化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他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担当的文化自觉、真挚厚重的赤子情怀,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参与或独立完成一系列地方历史文献、专著专论、大众读物的编写纂集工作,推动促成平舆县内多处重点文物单位的认定保护、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认定,将地方文史研究、遗产发掘保护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让人们从中触摸到平舆古挚地文化的厚重、领略到平舆人民的质朴、感受到平舆发展的脉动,为老家平舆打造了一张张具有时代价值与深远影响的县域名片。退休十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和激励下,他不改初心、勤耕不辍,精心搜集整理、注解阐释的5卷本、计500多万字的《平舆民间文化集成》,即将付梓出版。

他叫张耀征,现年71岁,文博专业副研究员职称。1990年3月开始担任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市)平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首任所长,直至2014年6月退休。2005年7月,他被驻马店地区树为“文化先锋”;2007年2月被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颁授“文化愚公”奖。

图片1.png

一、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仅有初中文化底子的他成为一位优秀文史专家

张耀征1953年出生于平舆县老王岗乡贾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0年初中毕业后被县人民医院招录。他从中药炮制学徒干起,先后在医院药剂科、保管室、院志办等岗位工作了16年。由于表现出色,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75年抗洪抢险中荣立过一次二等功。从参加工作时起,酷爱读书的张耀征就开始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和文艺创作,多次被评为全县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1972年,因创作《鱼龙坝》《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两个剧本,20岁的张耀征开始引起县有关部门的关注。

1979年,平舆县开始编写首部《平舆县地名志》,张耀征被抽调县地名办,负责考证射桥镇沈国故城、老王岗乡刘岗遗址等多处古迹,编写《平舆县地名志》相关辞条。1981年11月,张耀征又被抽调正在筹建的县志办工作。次年年初,他被选派参加了全省首届地方志培训班的培训学习,后经县志办领导举荐,担任了首部《平舆县志》及《平舆县概述》等两部重要文献资料的主编。

在先后被抽调县地名办、县志办的几年间,张耀征圆满完成了紧张而繁重的编写任务,在文史研究领域崭露头角。1986年6月,张耀征正式调入县文化馆文物组工作。1988年,为培养专业人才,省文化厅重点面向基层文史工作者,联合郑州大学开设了文博专业,仅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张耀征成功考取,经过两年半工半读,于1990年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同年,县文化馆文物组调整更名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张耀征开始担任所长。1992年春,驻马店地区史志办着手编篆首部《驻马店地区志》,张耀征受邀担任编辑,主要负责搜集整理《驻马店地区志·大事记》,直至1996年这部方志初稿编写完成、2001年出版发行。

从年轻时起,张耀征即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把天中文史研究、遗产发掘保护作为毕生追求。他不仅参与编写了首部《驻马店地区志》等3部地区历史文献资料,主持编写了首部《平舆县志》等3部县内历史文献资料,独立完成了《周氏源流志》等两部姓氏文化专著,还先后撰写了《东汉著名历史人物评论》《先蚕嫘祖国族源流考》《盘瓠氏史迹考—兼论汝南历史的渊源》《女娲氏都邑房国史考—兼谈天中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车辆的发源地“挚国”史考》等论文10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相继被《驻马店地方资料汇编》《河南方志通讯》《郑州大学学报》《炎黄天地》《炎黄颂》等书刊收录发表,或在国家、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被学界公认是天中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为天中文化研究和传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位于“豫之南、天之中”的驻马店地区,历史文化与仰韶文化同期生发;“天中文化”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支脉,源远流长、博大深邃。但是,由于地处中原,历史上战乱频仍、灾害不断,反映当地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的存世文献资料严重匮乏,开展相关研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丰富知识储备、锻造过硬本领,坚定承担起使命任务,张耀征以求知若渴、食不甘味的自学精神,从借助《新华字典》《康熙字典》一字一句“啃”下《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直到流畅阅读、全面掌握所有能搜集到的史册经典、文献资料,并以剥茧抽丝的巨大耐心、执著求真的顽强意志,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研究著述不断取得骄人成绩,最终在全省文史研究领域赢得崇高地位:1992年、1996年,张耀征两次被评为驻马店地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河南省总工会表彰为全省自学成才积极分子;2005年至2014年连续3次被评定为平舆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7年被评选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同年获文博专业副研究员职称。

张耀征先后受聘担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省档案馆名誉馆员,政协驻马店市文史资料特约研究员、市史志学会常务理事,并长期担任平舆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单位的领导职务。作为天中文史研究学术带头人,张耀征还光荣当选为驻马店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平舆县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多次荣获省、市、县表彰奖励。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文史研究工作中,他靠巨大付出和无私奉献,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图片2.png

2024年5月22日,张耀征在平舆县城奚仲公园月牙湖畔留影

二、矢志不渝、顽强求索,他向世人成功展示了天中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原大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双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植根于天中这片沃土,张耀征怀着对文史研究的无限热爱和对家乡的炽热情怀,矢志不渝、顽强求索,用自己丰硕的研究成果向世人成功展现了天中文化的无穷魅力。

——为首部《驻马店地区志》的成功问世立下汗马功劳。1992年至2001年,在主编《驻马店地区志·大事记》的10年间,按照省史志办关于方志“大事记”必须从远古写起的要求,张耀征暂时放下手头其他研究课题,专心投入本地区历史溯源研究和远古以来历史大事的梳理编写、勘正审定工作。为此,他甘守孤寂、长夜枯坐,将整套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逐字逐句翻阅一遍、逐章逐节默记于心,唯恐漏掉一件涉及驻马店地区历史的大事。他还数次到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查阅抄录相关资料百余万字,为编写完成《驻马店地区志·大事记》作了充分准备。2001年9月,全书242万字的《驻马店地区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终审定稿、出版发行,其中由张耀征负责编写的重要篇章“大事记”就占了8万多字。他自主选题、撰写完成的3篇论文也被《驻马店地区志》之《附录·古史考》一节收录。省市专家无不赞扬他“为首部《驻马店地区志》的成功问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平舆“中国车舆文化之乡”认定作出重要贡献。距今4000多年前,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的挚国(一说是薛国)发明家奚仲,最早发明了一种被后世赞誉为“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交通工具“平舆”,“奚仲造车”的传说流传至今。经多年研究,张耀征撰写了《中国车辆的发源地挚国史考》及另外7篇相关论文,为平舆后续成功申报“中国车舆文化之乡”提供了重要文献支持。2004年11月,张耀征在天中文化学术研讨会上重点宣读了《中国车辆的发源地挚国史考》一文,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强烈共鸣。2006年,这篇论文分别被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颂》、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厚重天中》等两部专著收录。2007年,张耀征独立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太平车制作手工技艺”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在北师大教授、著名民俗学家王泉根,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大教授高有鹏等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平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张耀征执笔撰写的《河南省平舆县“车舆文化之乡”申报材料》正式提交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经专家组考察论证,平舆县于2007年11月12日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为用“车舆文化”赋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平舆县委、县政府重视采纳张耀征的建议,先后建成了车舆文化主题公园—奚仲公园、车舆博物馆,开发了“车舆文化旅游”特色文旅项目,成功打造了“中国车舆文化之乡”这一闪光的县域文化名片。为表彰张耀征在平舆“中国车舆文化之乡”申报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县委、县政府为他荣记三等功一次并奖励5000元。也是得益于张耀征的研究成果,平舆县后刘乡被确认为秦汉时期的“阳城故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里。2007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将后刘乡更名为阳城镇,相关历史争议自此尘埃落定。

图片3.png

“中国车舆文化之乡”建设回访座谈会与会专家合影

——为海内外天中儿女“找到回家的路”。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迄今数千年来,河南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当今常见的100个大姓中,就有73个源自“老家河南”。张耀征较早把天中姓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他曾以《天中姓氏文化评述》为题撰文,分14章对“沈姓”“袁姓”“周姓”“柏姓”“房姓”“葛姓”“江姓”“金姓和桑姓”“吕姓”“冉姓”“蔡姓”“道姓和路姓”“挚姓和薛姓”“叶姓和薛姓”等14个大姓发端于古天中地区作出概述。该论文被《厚重天中》一书收录后,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反响。从2009年开始,东南亚地区的沈氏宗亲每年都到平舆县射桥镇的沈国故城、沈氏墓园凭吊祭祖;东南亚袁氏宗亲会则在平舆县阳城镇的阳城故城、东汉名臣袁安故里的袁冢,拓建了“汝南袁氏墓园”,袁隆平先生还亲自题写“汝南袁氏源远流长”碑文,立碑于此。

图片4.png

张耀征携书稿向著名历史学家、河大教授朱绍侯先生征求意见

因唐代学者张守节注解笔误,《史记》所载河南境内“汝南安城故城”究竟在哪、周氏“汝南堂”一脉源出何处,后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向有汝南、平舆、汝州等6地之说,令海内外周氏“汝南堂”后裔寻根祭祖无所适从。1998年,张耀征即开始对这一历史公案进行深入研究论证。为此,他专程赴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搜集抄录相关典籍史料;到省内相关县市及浙江绍兴、江苏淮安等多地,采取查阅方志、周氏族谱和遍访周氏祠堂、周氏宗亲等方式进行考察调研,并从族源、郡望、谱系等各方面厘清周氏“汝南堂”的发展延续、支脉播迁情况,初步认定位于平舆县老王岗乡刘庄村一带的刘岗遗址系“汝南安城故城”、周氏“汝南堂”发源地,还意外解开了鲁迅十四世祖周逸斋的族源佚案、纠正了对周恩来家世研究的诸多讹误。他编著的《周氏源流志》一书一经问世,便引起史学界重视,赢得海内外周姓华人欢迎。为帮助从事周氏“汝南堂”研究的专家展开深入研究,张耀征还用4年时间编著了78万字的《周氏汝南堂根脉溯源图典》。该书采用“图典”代替文献、论文的方式,把相关典籍资料作出更为直观完整的展示,给广大读者阅读带来了很大便利,为专家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提供了重要案头参考。

图片5.png

平舆县阳城镇东汉名臣袁安故里保留下来的袁家坟

随着由张耀征独立编写,并得到河南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精心指导的《周氏源流志》《周氏汝南堂根脉溯源图典》等两部专著相继出版发行,周氏“汝南堂”研究逐步掀起高潮,有关专家学者纷纷摒弃纷争,最终认定平舆刘岗遗址即“汝南安城故城”、周氏“汝南堂”发源地。从2018年起,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台湾、国内各省市区的周氏族裔,定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来平舆举办“汝南周氏文化节”,在位于“汝南安城故城”遗址的周氏墓园、周氏文化园开展祭典凭吊活动。张耀征用自己在姓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海内外天中儿女“找到回家的路”,助力驻马店、平舆扩大了对外开放、加快了招商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周氏源流志》一书先后被评为驻马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论著”二等奖。

——为历史文化遗产发掘认定、抢救保护尽心竭力。鸿隙陂,是西汉时期利用自然地势在淮河流域兴建的一个大型水库工程,工程规模约为现今宿鸭湖水库的3至5倍,在豫南历史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关于鸿隙陂所处具体位置,历史上也长期存有息县、汝阳、淮北至汝东等3地之说。1981年,张耀征在辛店、李屯等两个相邻公社进行野外考查时意外发现,那里的杨河遗坝,西起汝南县城东南大吴庄,向东一路经过平舆县李屯、辛店、西洋店,新蔡县余店、陈店、河坞、十里铺等公社,然后绕过新蔡县城南,一直延伸至至官津公社的潘湾。经实地考古调查,杨河遗坝东西长约100公里,坝南岸地势低洼潮湿,土质一般为砂姜黑土;北岸地势较高,土质一般为黄土,个别地段高出地面2至3米,同历史文献中关于鸿隙陂水库工程的记载十分契合。张耀征遂撰写发表了《古代大型水库工程“鸿隙陂”位置新考》的研究论文,先后被《河南史志资料汇编》《驻马店地区志·附录》收录。他还在《河南水利》1990年第4期发表《鸿隙陂史话》、在《中州今古》1991年第3期发表《汉代著名水利工程“鸿隙陂”》等专题文章,推动学界对鸿隙陂遗址位置作出最终定论,并且通过展示这一汉代大型水利工程集灌溉、漕运于一体的特色,为当今中原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航运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1998年,鸿隙陂遗址平舆县李屯乡房庄、苏营、黄庄段,被公布为平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6.png

张耀征同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同仁参观指导太平车复制后合影

在张耀征经年努力下,平舆县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非物质遗产申报认定工作硕果累累: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从他刚调到县文化馆文物组时的7个增加到目前的47个,其中沈国故城、普照寺秀公戒师和尚塔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张耀征独立完成的《太平车制作手工技艺》等3项研究成果于2007年被同时列入第一批全省非遗名录后,全县非遗申报工作大踏步迈进,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已有67个。

——增强天中儿女的文化自信、唤起建设大美天中的巨大热情。为让驻马店人不断加深对乡土历史的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张耀征在参与编写首部《驻马店地区志》、首部驻马店通史《驻马店今古》的同时,还同驻马店地区史志办、《驻马店师专学报》两家单位领导联手,以浅显通俗、生动活泼的文字编写了《驻马店地区乡土历史课本》。该课本从1992年至2000年连续9年在驻马店全区发放,深受中小学校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喜爱。

2008年3月,受市老促会编写出版《驻马店市革命老区》一书的启发,时任县老促会副秘书长的张耀征牵头成立起《平舆革命老区史》编辑部,旨在对平舆红色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整理,为更好纪念英烈先贤、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一部重要读本。此后3年时间里,张耀征把编写《平舆革命老区史》作为舍我其谁的重大使命任务,坚持每天四处搜集资料、图片,夜晚则通宵进行梳理整理、精心撰写书稿,为圆满完成这部红色书稿而辛勤耕耘、废寝忘食。该书共21章、100余万字,配发珍贵历史照片数百张,客观记录了平舆自1927年春秘密建立起首个党小组至1949年2月全境解放风起云涌的革命史,全面反映了自1951年4月平舆县复置至2008年改地换天的发展史,时间跨度80余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特别是在县原党史志书仅载10余位革命英雄人物的基础上,《平舆革命老区史》新收录了40多位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材料,进一步生动描绘了平舆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在豫东南这片1282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毅前行的壮阔历程。该书于2013年8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先后获评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市社会科学优秀作品一等奖......

三、“文化愚公”,挖“山”不止。现已71岁的他仍在艰辛努力、忘我奉献

2014年6月,在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岗位上勤勉工作整整25年的张耀征光荣退休。但他并未停下奋进的脚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和激励下,他下决心将自己过去多年因工作繁忙而长期搁置的关于平舆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做足、做实,为自己一生钟爱的事业继续奋斗。

平舆万冢人万道同(1870—1958),在近现代豫东南地区民间文化领域占有突出地位。万道同,号懒园,16岁中秀才,28岁为拔贡,一生酷爱戏曲艺术、文艺创作,曾记录整理大量大调曲子曲谱、新编改编舞台剧目30余个,他创立的“丝弦道”成为深受豫东南老百姓喜爱的地方特有剧种,被称作“拔贡戏”;其诗集《懒园诗词》、文集《懒园笔语》也广为流传。早在青年时代,张耀征即对万道同“丝弦道”产生浓厚兴趣,并与汝南县老干部、万道同“丝弦道”曲辞搜集大家冀世清结为莫逆之交。冀先生曾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懒园新曲杂调》和珍藏的中国近代史丛刊《捻军》一书赠予张耀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仅注解了《懒园新曲杂调》曲辞里的方言俚语,其中大量的名词典故、人文故事,还望老弟日后挖掘诠注。”张耀征始终不忘老友嘱托,他在完成“平舆丝弦道”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申报认定,并指导帮助县剧团抢救和恢复“丝弦道”演出(县剧团现已更名为平舆丝弦道剧团)后,仍深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退休后,他把编写整理《平舆丝弦道》书稿作为首要目标,借助大量古今文献典籍和工具书,把《懒园新曲杂调》中的72首曲辞和《懒园诗词》的每首诗词用通俗明了的文字一一作出注解阐释,直到2022年夏天全部完成。他不惜耗费大量心血,迄今又初步完成《平舆民间故事》《平舆民间歌谣》《平舆民间谚语》等3部书稿的搜集整理及相关内容的注解阐释;搜集整理、初步编写完成《挚地春秋》书稿。目前,张耀征正对以上5卷、总计500余万字的《平舆民间文化集成》书稿进行修改完善,将于年内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十年磨一剑”。这部《平舆民间文化集成》(5卷本),进一步充实完善、丰富拓展了平舆民间文化研究的内涵,无疑是张耀征回馈家乡、泽被后人的又一重要文化成果。

图片7.png

张耀征在平舆县城奚仲公园主题雕塑前留影

而今年逾七旬的张耀征老人,穷尽毕生心力在历史文化的茫茫大海里劈波斩浪,虽苦犹甘。一直靠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着一家人生活的他,为做好研究工作不惜花费数十万元,购买史册经典、文史专著等图书资料上万册;为开展考古调查,他无数次骑着自行车、背着仪器,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到一个个村子、一处处河湾、一块块田地勘查、测量,不计寒暑,披星戴月......他说,自己此生所有的努力,就是要让人们更好学习研究天中文化,让地方历史文化绽放出耀眼光华,为天中儿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而不断增进文化自信、增添精神力量。(刘舸写于2024年5月23日 )


分享到:

    高端访谈

    热搜词